1939-1945年間,反法西斯同盟國與德,意,日為首的法西斯軸心國進行了曠日持久的鬥爭,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,20餘億人口捲入戰爭當中,為全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。最終,反法西斯陣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,戰爭在政治、經濟、科技和文化層面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。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,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爭,對之後的世界格局走向,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。具體有哪些呢?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。
二戰期間,在雅爾塔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上,同盟國代表達成了諸多共識,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,以聯合國為代表的一批國際組織陸續建立。戰後美蘇對抗加劇,以雅爾塔體系為基礎形成了兩極對抗的世界政治格局,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發生了改變。
雅爾塔會議
二戰結束後,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,大批新興國家獨立,發展中國家走上國際舞台。
同時,在二戰期間,以噴氣機、雷達、計算機和原子彈為代表的一批新技術得到應用,改變了戰爭方式,也推動了民用技術的發展,為人類歷史的進步助力。
最終,反法西斯陣營取得了二戰的勝利,但參戰各國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。戰爭的破壞力空前,歐亞大陸瓦礫遍地,據不完全統計,二戰期間全球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5500萬,各種戰爭罪行、屠殺、奴役和種族滅絕行為共同寫下了歷史上的黑暗一頁。
影響如此深遠的全球戰爭是怎麼爆發的呢?
最主要的原因是1929-1933年的「大蕭條」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。
先是在歐洲:德國納粹黨利用人們對《凡爾賽和約》和經濟形勢的不滿成功上位,在重整軍備的同時,開展了一系列吞併與干涉行動。1938年,奧地利、捷克斯洛伐克相繼被納粹德國吞併,而英法等國奉行綏靖政策,隔岸觀火。同樣,義大利法西斯化和擴軍的進程也沒有受到阻撓,他們先後侵佔了衣索比亞、阿爾巴尼亞等弱小國家,二戰歐洲策源地逐漸形成。
1939年9月1日,德國國防軍在波蘭
其次是在亞洲:早在1931年9月18日,日本就製造了「九一八事變」,侵佔中國東北,1937年時又挑起盧溝橋事變,發動全面侵華戰爭,國際形勢進一步惡化,二戰亞洲策源地逐漸形成。
1936-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期間,德意法西斯派兵支持弗朗哥的右翼國民軍,幫助弗朗哥奪取了政權,這場戰爭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。
戰爭過程
縱向看來,這場讓參戰各國損失慘重的世界大戰,可以分為幾個階段:
第一個階段是防禦階段(1939-1941)
1939年9月1日,德軍集結大量裝甲部隊,在空軍的支援下入侵波蘭,波蘭力戰不敵,迅速敗亡。這種空地一體、以裝甲部隊為先鋒、快速推進實施包圍的先進戰術後來被稱為「閃電戰」,而德國入侵波蘭也被視為二戰全面爆發的標誌。波蘭戰役期間,英法對德宣戰,但並沒有採取實質行動,史稱「靜坐戰」。
1940年,德軍打破了「靜坐戰」僵局,先後以「閃電戰」戰術攻佔挪威、丹麥、盧森堡、荷蘭、比利時,繞過「馬奇諾防線」突入法國境內,一路推到英吉利海峽,作為傳統軍事強國的法國被德國擊敗。戰敗前夕,大批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,為將來的反攻保存了力量。
1940年7-10月間,德軍對英國發動了大規模空襲和潛艇戰,遭到了英軍堅決反擊,沒能迫使英國屈服,這也是德國發動侵略戰爭以來首次遭到挫敗。
對於德國而言,東方的蘇聯也是心腹大患。在相繼佔領波蘭和巴爾幹諸國之後,德國聯合歐洲軸心國發起「巴巴羅薩」 行動,於1941年6月22日入侵蘇聯,三路大軍劍指莫斯科、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,這是二戰東線戰場的開端。蘇聯措手不及,損失慘重,大片國土淪喪,但很快穩住了陣腳。外加入秋後降雨頻繁,道路泥濘,德軍的進攻速度慢了下來,止步於莫斯科城下。入冬後天氣寒冷,得不到冬裝的德軍部隊難以行動,除了戰鬥減員外,很多人被凍死凍傷,「閃電戰」戰無不勝的傳說破滅。
1943年2月,斯大林格勒戰役
在北非戰場,德意聯軍已將英軍逼到了埃及-利比亞邊界,形勢危急。
由於日本的戰略物資進口受到了美國的限制,他們決定先發制人。1941年12月7日,日本海軍航空部隊偷襲珍珠港,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,這一事件迫使美國加入戰爭,同時也是二戰太平洋戰場的開端。
第二階段是轉折階段(1942-1943)
1942年發布的《聯合國家宣言》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,美英根據《租借法案》向盟友提供作戰物資。雖然形勢有所緩解,但東線戰局依然對蘇聯不利。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期間,蘇德雙方日復一日的進行著慘烈的巷戰。最終,蘇聯援軍把德國第6集團軍包圍在城內,德軍補給斷絕,傳染病流行,在蘇軍的打擊下死傷慘重。1943年2月,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再也支持不住,向蘇軍投降,蘇軍扭轉了東線戰場的形勢,轉守為攻。
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當中,提前掌握了日軍作戰計劃的美軍發動多次空襲,成功摧毀了4艘日本航空母艦,實現以少勝多。太平洋戰場局勢發生轉折,戰爭的天平向同盟國傾斜。
中途島環礁
1942年10月,在阿拉曼戰役期間,英軍重挫德意聯軍,北非戰場的形勢發生扭轉,德意聯軍陷入被動,次年4月投降。在此之後,盟軍在義大利的西西里登陸,1943年9月,義大利向盟國投降,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。
1943年上半年東線局勢相對平靜。7月,德軍為奪回戰場主動權,發動庫爾斯克會戰,然而蘇軍的抵抗和盟軍登陸義大利導致德軍的攻勢半途而廢,東線德軍喪失了戰略進攻能力,從此節節敗退。截至同年11月,蘇軍已經成功收復了基輔等一系列重要城市。
第三個階段則是反攻階段(1944-1945)
盟國首腦在德黑蘭會議上決定開闢第二戰場,1944年6月6日,英美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,8月收復巴黎。與此同時,蘇聯趕走了長期圍困列寧格勒的德軍,發動「巴格拉季昂」行動,一直推進到波蘭華沙,納粹德國由此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境地,已經無力回天。羅馬尼亞、保加利亞等軸心國成員也陸續倒向同盟國一方。
其後,納粹德國又遭遇了阿登反擊戰失利等一系列重大挫折,美英實施的戰略轟炸嚴重削弱了德國的戰爭潛力。盟軍和蘇軍收復西歐、東歐大部地區,戰火席捲德國本土。1945年2月,參加雅爾塔會議的盟國首腦一致同意迫使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。4月末,美蘇部隊在德國易北河會師,蘇軍發動了對柏林的最後總攻,經過血戰拿下了這座納粹老巢。4月30日希特勒自殺之後不久,德國武裝力量於5月8日宣告投降,納粹德國覆滅,二戰歐洲戰事由此結束。
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全面進攻,轟炸日本本土,中國等地的抗日武裝力量也紛紛展開反攻,日本的軍事實力被逐漸消耗,之前佔領的戰略要地陸續被盟軍奪回,然而日本依然企圖在本土頑抗。1945年8月,美軍先後在日本廣島、長崎投下原子彈,蘇軍出兵中國東北,消滅日本關東軍,日本頑抗的希望破滅。1945年8月15日,裕仁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。9月2日,日本代表簽署無條件投降書,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。
1945年9月2日,日本代表在密蘇里戰列艦上籤署《降伏文書》
(素材源於:https://www.allhistory.com/article/5ec4cb398513910001f4d4ed;侵權必刪。)
第二次世界大戰:影響當今世界格局的關鍵戰爭
1939-1945年間,反法西斯同盟國與德,意,日為首的法西斯軸心國進行了曠日持久的鬥爭,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,20餘億人口捲入戰爭當中,為全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。最終,反法西斯陣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,戰爭在政治、經濟、科技和文化層面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。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,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爭,對之後的世界格局走向,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。具體有哪些呢?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。
二戰期間,在雅爾塔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上,同盟國代表達成了諸多共識,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,以聯合國為代表的一批國際組織陸續建立。戰後美蘇對抗加劇,以雅爾塔體系為基礎形成了兩極對抗的世界政治格局,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發生了改變。
雅爾塔會議
二戰結束後,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,大批新興國家獨立,發展中國家走上國際舞台。
同時,在二戰期間,以噴氣機、雷達、計算機和原子彈為代表的一批新技術得到應用,改變了戰爭方式,也推動了民用技術的發展,為人類歷史的進步助力。
最終,反法西斯陣營取得了二戰的勝利,但參戰各國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。戰爭的破壞力空前,歐亞大陸瓦礫遍地,據不完全統計,二戰期間全球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5500萬,各種戰爭罪行、屠殺、奴役和種族滅絕行為共同寫下了歷史上的黑暗一頁。
影響如此深遠的全球戰爭是怎麼爆發的呢?
最主要的原因是1929-1933年的「大蕭條」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。
先是在歐洲:德國納粹黨利用人們對《凡爾賽和約》和經濟形勢的不滿成功上位,在重整軍備的同時,開展了一系列吞併與干涉行動。1938年,奧地利、捷克斯洛伐克相繼被納粹德國吞併,而英法等國奉行綏靖政策,隔岸觀火。同樣,義大利法西斯化和擴軍的進程也沒有受到阻撓,他們先後侵佔了衣索比亞、阿爾巴尼亞等弱小國家,二戰歐洲策源地逐漸形成。
1939年9月1日,德國國防軍在波蘭
其次是在亞洲:早在1931年9月18日,日本就製造了「九一八事變」,侵佔中國東北,1937年時又挑起盧溝橋事變,發動全面侵華戰爭,國際形勢進一步惡化,二戰亞洲策源地逐漸形成。
1936-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期間,德意法西斯派兵支持弗朗哥的右翼國民軍,幫助弗朗哥奪取了政權,這場戰爭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。
戰爭過程
縱向看來,這場讓參戰各國損失慘重的世界大戰,可以分為幾個階段:
第一個階段是防禦階段(1939-1941)
1939年9月1日,德軍集結大量裝甲部隊,在空軍的支援下入侵波蘭,波蘭力戰不敵,迅速敗亡。這種空地一體、以裝甲部隊為先鋒、快速推進實施包圍的先進戰術後來被稱為「閃電戰」,而德國入侵波蘭也被視為二戰全面爆發的標誌。波蘭戰役期間,英法對德宣戰,但並沒有採取實質行動,史稱「靜坐戰」。
1940年,德軍打破了「靜坐戰」僵局,先後以「閃電戰」戰術攻佔挪威、丹麥、盧森堡、荷蘭、比利時,繞過「馬奇諾防線」突入法國境內,一路推到英吉利海峽,作為傳統軍事強國的法國被德國擊敗。戰敗前夕,大批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,為將來的反攻保存了力量。
1940年7-10月間,德軍對英國發動了大規模空襲和潛艇戰,遭到了英軍堅決反擊,沒能迫使英國屈服,這也是德國發動侵略戰爭以來首次遭到挫敗。
對於德國而言,東方的蘇聯也是心腹大患。在相繼佔領波蘭和巴爾幹諸國之後,德國聯合歐洲軸心國發起「巴巴羅薩」 行動,於1941年6月22日入侵蘇聯,三路大軍劍指莫斯科、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,這是二戰東線戰場的開端。蘇聯措手不及,損失慘重,大片國土淪喪,但很快穩住了陣腳。外加入秋後降雨頻繁,道路泥濘,德軍的進攻速度慢了下來,止步於莫斯科城下。入冬後天氣寒冷,得不到冬裝的德軍部隊難以行動,除了戰鬥減員外,很多人被凍死凍傷,「閃電戰」戰無不勝的傳說破滅。
1943年2月,斯大林格勒戰役
在北非戰場,德意聯軍已將英軍逼到了埃及-利比亞邊界,形勢危急。
由於日本的戰略物資進口受到了美國的限制,他們決定先發制人。1941年12月7日,日本海軍航空部隊偷襲珍珠港,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,這一事件迫使美國加入戰爭,同時也是二戰太平洋戰場的開端。
第二階段是轉折階段(1942-1943)
1942年發布的《聯合國家宣言》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,美英根據《租借法案》向盟友提供作戰物資。雖然形勢有所緩解,但東線戰局依然對蘇聯不利。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期間,蘇德雙方日復一日的進行著慘烈的巷戰。最終,蘇聯援軍把德國第6集團軍包圍在城內,德軍補給斷絕,傳染病流行,在蘇軍的打擊下死傷慘重。1943年2月,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再也支持不住,向蘇軍投降,蘇軍扭轉了東線戰場的形勢,轉守為攻。
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當中,提前掌握了日軍作戰計劃的美軍發動多次空襲,成功摧毀了4艘日本航空母艦,實現以少勝多。太平洋戰場局勢發生轉折,戰爭的天平向同盟國傾斜。
中途島環礁
1942年10月,在阿拉曼戰役期間,英軍重挫德意聯軍,北非戰場的形勢發生扭轉,德意聯軍陷入被動,次年4月投降。在此之後,盟軍在義大利的西西里登陸,1943年9月,義大利向盟國投降,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。
1943年上半年東線局勢相對平靜。7月,德軍為奪回戰場主動權,發動庫爾斯克會戰,然而蘇軍的抵抗和盟軍登陸義大利導致德軍的攻勢半途而廢,東線德軍喪失了戰略進攻能力,從此節節敗退。截至同年11月,蘇軍已經成功收復了基輔等一系列重要城市。
第三個階段則是反攻階段(1944-1945)
盟國首腦在德黑蘭會議上決定開闢第二戰場,1944年6月6日,英美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,8月收復巴黎。與此同時,蘇聯趕走了長期圍困列寧格勒的德軍,發動「巴格拉季昂」行動,一直推進到波蘭華沙,納粹德國由此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境地,已經無力回天。羅馬尼亞、保加利亞等軸心國成員也陸續倒向同盟國一方。
其後,納粹德國又遭遇了阿登反擊戰失利等一系列重大挫折,美英實施的戰略轟炸嚴重削弱了德國的戰爭潛力。盟軍和蘇軍收復西歐、東歐大部地區,戰火席捲德國本土。1945年2月,參加雅爾塔會議的盟國首腦一致同意迫使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。4月末,美蘇部隊在德國易北河會師,蘇軍發動了對柏林的最後總攻,經過血戰拿下了這座納粹老巢。4月30日希特勒自殺之後不久,德國武裝力量於5月8日宣告投降,納粹德國覆滅,二戰歐洲戰事由此結束。
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全面進攻,轟炸日本本土,中國等地的抗日武裝力量也紛紛展開反攻,日本的軍事實力被逐漸消耗,之前佔領的戰略要地陸續被盟軍奪回,然而日本依然企圖在本土頑抗。1945年8月,美軍先後在日本廣島、長崎投下原子彈,蘇軍出兵中國東北,消滅日本關東軍,日本頑抗的希望破滅。1945年8月15日,裕仁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。9月2日,日本代表簽署無條件投降書,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。
1945年9月2日,日本代表在密蘇里戰列艦上籤署《降伏文書》
(素材源於:https://www.allhistory.com/article/5ec4cb398513910001f4d4ed;侵權必刪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