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翻字典就會知道,「戾」字的內涵並不美好,有種讓人不寒而慄的感覺,「戾」字也可以作為謚號。用謚號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物的生平,評價他的是非功過。有這個謚號的人,讓人覺得害怕,他可能很兇狠,乖張、內心有恨。
(圖片來源於網路)
歷史上有兩個人的謚號是「戾」。
其中一個人是明代宗朱祁鈺。土木堡之變後,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,未免主少國疑,大臣們立他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。明英宗回朝後,被立為太上皇,安置在了南宮,實際上就是軟禁。軟禁期間,朱祁鎮和妻子錢皇后的生活非常艱苦,朱祁鈺為了權力根本不講兄弟情分,他想讓英宗自生自滅。
七年後,朱祁鈺身體每況愈下,大臣們擁立英宗複位,「奪門之變」爆發。不久,朱祁鈺就去世了。明英宗下詔指斥朱祁鈺「不孝、不悌、不仁、不義,穢德彰聞,神人共憤」,並廢其帝號,賜謚號為「戾」,稱「郕戾王」。這是一個惡謚,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。(朱祁鈺,圖片來源於網路)
《逸周書·謚法解》中「戾」字的解釋:不悔前過曰戾;不思順受曰戾;知過不改曰戾。
歷史上還有一個人的謚號為「戾」,他就是漢武帝的太子劉據。
劉據是皇后衛子夫所生,因為奸臣江充與劉據和皇后有嫌隙,他怕劉據繼位後對他不利,所以構陷太子用巫蠱之術危害漢武帝。當時巫蠱之禍盛行,漢武帝晚年經常生病,總是懷疑有人用巫蠱之術陷害他,已經因此誅殺了很多人。(巫蠱之禍,圖片來源於網路)
劉據非常惶恐,為了自保起兵誅殺江充。漢武帝誤以為劉據造反,派兵鎮壓。最後皇后衛子夫,太子劉據自盡,太子的家人門客悉數被誅。除了尚在襁褓中的劉病已——劉據的孫子,他先是被人扔在牢獄,後又被養在民間。
事後,漢武帝意識到劉據是因為惶恐才誅殺江充,並不是真的要謀反。他非常後悔,為劉據平反冤案,建造思子宮,歸來望思之台以寄哀思。在他去世前的幾年,一直在為劉據報仇,誅殺相關人員。
漢武帝駕崩後,立自己的幼子劉弗陵為皇帝,是為漢昭帝。劉弗陵體弱,在位僅13年就駕崩了。權臣霍光又擁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帝,不料,劉賀行事太過荒唐,在位只有二十七天就被廢黜。最後,霍光等人擁立劉病已為帝,即漢宣帝。(漢宣帝影視形象,圖片來源於網路)
漢宣帝即位後,為祖父劉據頒布詔書。詔曰:「故皇太子在湖,未有號謚、歲時祠。其議謚,置園邑。」奇怪的是,他為自己的祖父所上的謚號竟然為「戾」。
他用這個字不但為當時的人不解,也一直為後世人研究。東漢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中提到,「戾,曲也。從犬出戶下。戾者身曲戾也」。故而「戾」字應取蒙冤受屈之意。再者,劉據的謚號是漢宣帝劉詢所上,對於自己屈死的祖父,「戾」字,應該不會是一種惡謚,因此採用蒙冤受屈的意思更合適點。劉據在湖邊自盡,「戾」字加上「水(氵)」就是「淚」(「淚」的繁體字寫法)。西晉學者臣瓚在《漢書·宣帝紀》中有註解:「太子誅江充以除讒賊,而事不見明。後武帝覺寤,遂族充家,宣帝不得以加惡謚也。」意思是,劉據擅自調動軍隊是事實,劉病已不得已只能為他加上惡謚。(漢宣帝影視形象,圖片來源於網路)
據作者看來,《逸周書·謚法解》中:「不悔前過曰戾;不思順受曰戾;知過不改曰戾」。其中就有不悔、不思、不改之義,正符合劉據。漢宣帝覺得自己的祖父劉據並沒有做錯,不過是「子弄父兵」,罪不當誅,所以根本沒有必要悔改。因為祖父蒙冤,漢宣帝從小就遭受牢獄之災,他的內心肯定也是不平的。如果給祖父上「悼」這樣的字,只能表示出同情,並不能表現出不屈。縱觀漢宣帝一生,從死囚變成皇帝,從霍光的傀儡到獨攬皇權,他一直都不屈不撓,與命運抗爭到底。他不用別人來同情他的祖父,他覺得祖父是含恨而終,含冤而亡,但並不後悔,「戾」就是非常恰當的謚號。
朱祁鈺和劉據,此二人的謚號都為「戾」,含義卻天差地別
翻翻字典就會知道,「戾」字的內涵並不美好,有種讓人不寒而慄的感覺,「戾」字也可以作為謚號。用謚號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物的生平,評價他的是非功過。有這個謚號的人,讓人覺得害怕,他可能很兇狠,乖張、內心有恨。
(圖片來源於網路)
歷史上有兩個人的謚號是「戾」。
其中一個人是明代宗朱祁鈺。土木堡之變後,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,未免主少國疑,大臣們立他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。明英宗回朝後,被立為太上皇,安置在了南宮,實際上就是軟禁。軟禁期間,朱祁鎮和妻子錢皇后的生活非常艱苦,朱祁鈺為了權力根本不講兄弟情分,他想讓英宗自生自滅。
七年後,朱祁鈺身體每況愈下,大臣們擁立英宗複位,「奪門之變」爆發。不久,朱祁鈺就去世了。明英宗下詔指斥朱祁鈺「不孝、不悌、不仁、不義,穢德彰聞,神人共憤」,並廢其帝號,賜謚號為「戾」,稱「郕戾王」。這是一個惡謚,表示朱祁鈺終身為惡。
(朱祁鈺,圖片來源於網路)
《逸周書·謚法解》中「戾」字的解釋:不悔前過曰戾;不思順受曰戾;知過不改曰戾。
歷史上還有一個人的謚號為「戾」,他就是漢武帝的太子劉據。
劉據是皇后衛子夫所生,因為奸臣江充與劉據和皇后有嫌隙,他怕劉據繼位後對他不利,所以構陷太子用巫蠱之術危害漢武帝。當時巫蠱之禍盛行,漢武帝晚年經常生病,總是懷疑有人用巫蠱之術陷害他,已經因此誅殺了很多人。
(巫蠱之禍,圖片來源於網路)
劉據非常惶恐,為了自保起兵誅殺江充。漢武帝誤以為劉據造反,派兵鎮壓。最後皇后衛子夫,太子劉據自盡,太子的家人門客悉數被誅。除了尚在襁褓中的劉病已——劉據的孫子,他先是被人扔在牢獄,後又被養在民間。
事後,漢武帝意識到劉據是因為惶恐才誅殺江充,並不是真的要謀反。他非常後悔,為劉據平反冤案,建造思子宮,歸來望思之台以寄哀思。在他去世前的幾年,一直在為劉據報仇,誅殺相關人員。
漢武帝駕崩後,立自己的幼子劉弗陵為皇帝,是為漢昭帝。劉弗陵體弱,在位僅13年就駕崩了。權臣霍光又擁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帝,不料,劉賀行事太過荒唐,在位只有二十七天就被廢黜。最後,霍光等人擁立劉病已為帝,即漢宣帝。
(漢宣帝影視形象,圖片來源於網路)
漢宣帝即位後,為祖父劉據頒布詔書。詔曰:「故皇太子在湖,未有號謚、歲時祠。其議謚,置園邑。」奇怪的是,他為自己的祖父所上的謚號竟然為「戾」。
他用這個字不但為當時的人不解,也一直為後世人研究。
東漢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中提到,「戾,曲也。從犬出戶下。戾者身曲戾也」。故而「戾」字應取蒙冤受屈之意。再者,劉據的謚號是漢宣帝劉詢所上,對於自己屈死的祖父,「戾」字,應該不會是一種惡謚,因此採用蒙冤受屈的意思更合適點。劉據在湖邊自盡,「戾」字加上「水(氵)」就是「淚」(「淚」的繁體字寫法)。西晉學者臣瓚在《漢書·宣帝紀》中有註解:「太子誅江充以除讒賊,而事不見明。後武帝覺寤,遂族充家,宣帝不得以加惡謚也。」意思是,劉據擅自調動軍隊是事實,劉病已不得已只能為他加上惡謚。(漢宣帝影視形象,圖片來源於網路)
據作者看來,《逸周書·謚法解》中:「不悔前過曰戾;不思順受曰戾;知過不改曰戾」。其中就有不悔、不思、不改之義,正符合劉據。漢宣帝覺得自己的祖父劉據並沒有做錯,不過是「子弄父兵」,罪不當誅,所以根本沒有必要悔改。因為祖父蒙冤,漢宣帝從小就遭受牢獄之災,他的內心肯定也是不平的。如果給祖父上「悼」這樣的字,只能表示出同情,並不能表現出不屈。縱觀漢宣帝一生,從死囚變成皇帝,從霍光的傀儡到獨攬皇權,他一直都不屈不撓,與命運抗爭到底。他不用別人來同情他的祖父,他覺得祖父是含恨而終,含冤而亡,但並不後悔,「戾」就是非常恰當的謚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