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兒童哲學啟蒙頭條號
傾聽,
是耳朵的虔誠,
是心靈的敏感,
是走進對方心裡的捷徑。
之所以要把「耳聰」放在「目明」之前,是因為只有在「耳聰」之後,你才能了解你的親眼所見,做出了解真實的判斷,給予恰到好處的關注。
據說,有一次鼎鼎大名的卡耐基先生參加一個晚宴,碰上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。
從他倆在一起開始聊天起直到談話結束,卡耐基幾乎一直都是在全神貫注地聽著對方講述,自己卻沒和植物學家說上幾句話。
晚宴結束後,臨行前植物學家極力向主人稱讚卡耐基,說他不但是這場晚宴中鼓舞人心的人,更是一個有趣的談話高手。
問題是卡耐基在和植物學家的聊天過程中,並沒有發表什麼高談闊論,為何會獲得如此「美譽」呢?
想必聰明的你已經找到答案了——傾聽!
很多人以為,溝通就是闡釋自己的道理、觀點和所知等等的輸出過程,其實恰恰相反,真正有效的溝通就是傾聽,是一個全神貫注的吸收過程。
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「你的道理、觀點和所知」是用來做的,行動就是最好的語言;而「溝通」則重在傾聽,是彼此了解和理解對方心靈深處所思所想最好的方式。
就像「引水而至,必先修渠」的道理一樣——挖好「溝」才能「通」。
傾聽,就是這樣一門溝通的藝術——人人都有被傾聽的渴望,而不是人人都希望被灌輸。
孩子,亦然。
清楚了上面這一事實,你自然會得出一個結論——
要想了解、發現和理解一個真實的孩子,不是你向孩子說了多少,而是你聽孩子說了多少。
可是,在現實生活中,往往是父母把自個兒活成了「話癆」,讓孩子學會了「閉嘴」。
比如,有的爹媽認為孩子說的話不就是「小兒科」的語言嗎,時不時還要我們糾正一下;有的父母會嫌孩子「一天那麼多不著調的廢話」;還有的乾脆就徹底忽視孩子的講述,就是不停地給孩子嘮叨這嘮叨那,還嫌孩子不夠懂事聽話。
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——
假設你很想向一個人傾訴,可是對方卻不怎麼聽你傾訴,還常常打斷你說活,指指點點告訴你應該這樣那樣的,你會有怎樣的感受?
如果當你傾訴的時候,對方總是與你促膝長談,很認真地聽你訴說一切,你又會是什麼感受?
前面那個故事中的植物學家之所以認為卡耐基是一個「鼓舞人心的人」和「有趣的談話高手」,就是因為卡耐基善於傾聽。
沒有傾聽或者對傾聽不屑一顧,就意味著剝奪了孩子講述的權利,臆斷孩子的表達,放棄了了解孩子的機會,將他拒之門外。
是否能蹲下身子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,是每一個家長的必修課,也是教育好孩子的必經之路。
這是因為,全情投入地仔細傾聽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愛、尊重和肯定;忽視傾聽則會讓孩子覺得你對孩子以及孩子認知能力的不信任、不懈和否定。
在這一過程中,你可以去詢問孩子有關這一話題的重要信息,但不要輕易做出判斷,或是對孩子講述的內容、想法和做法指手畫腳。
這就好比你正在跟一個你認為很重要的人談論你的想法,但是這個人在意的不是你怎麼想,而是他認為你應該知道什麼,應該怎麼做,繼而不停地告訴你。
溝通不是輸出和灌輸的過程,而是吸收和內化的過程。
沒有人不喜歡關愛、尊重和肯定,因此沒有人會不喜歡被傾聽。
孩子,就是如此。
對他們來說,父母耐心細緻地傾聽是一切好的教育的前奏。
不僅如此,傾聽還是培養孩子思維能力和專註能力的絕佳土壤。
說到傾聽對思維能力的培養,大家都好理解,畢竟語言既是一種思維加工輸出的過程,也是對思維本身的重新檢索和重塑。
沒有思維活動,自然就沒有語言,鼓勵孩子講述他們的所思所想就是鼓勵他們思考。
不僅如此,傾聽有助於提高孩子專註思考闡釋某一問題的習慣,父母還可以通過傾聽了解孩子專註力的方向,發現孩子專註的領域。
好的傾聽,也就意味著你的教育已經成功了一半。
那麼,身為父母又該如何傾聽孩子呢?
尊重是前提。尊重孩子談論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,不要隨意打斷孩子說話,耐心傾聽的過程就是尊重孩子。
放棄自以為是。不要總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,而且告訴孩子之後就認為孩子就該明白,該做到。
學會換位思考。聽到孩子的講述,不要總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來隨意評判,而是要推己及人站在孩子的立場的思考問題,不要著急表達自己和隨意做出評價性判斷。
多用啟發引導。當你和孩子討論一個問題時,用「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辦」,「為什麼這樣做」,……等啟發式的引導,遠比你直接給這個問題蓋棺定論要高明的多。
講到這裡,你將會怎樣面對孩子們給你的傾訴呢?
父母把自個兒活成了「話癆」,孩子就會變成「啞巴」
文/兒童哲學啟蒙頭條號
傾聽,
是耳朵的虔誠,
是心靈的敏感,
是走進對方心裡的捷徑。
之所以要把「耳聰」放在「目明」之前,是因為只有在「耳聰」之後,你才能了解你的親眼所見,做出了解真實的判斷,給予恰到好處的關注。
據說,有一次鼎鼎大名的卡耐基先生參加一個晚宴,碰上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。
從他倆在一起開始聊天起直到談話結束,卡耐基幾乎一直都是在全神貫注地聽著對方講述,自己卻沒和植物學家說上幾句話。
晚宴結束後,臨行前植物學家極力向主人稱讚卡耐基,說他不但是這場晚宴中鼓舞人心的人,更是一個有趣的談話高手。
問題是卡耐基在和植物學家的聊天過程中,並沒有發表什麼高談闊論,為何會獲得如此「美譽」呢?
想必聰明的你已經找到答案了——傾聽!
很多人以為,溝通就是闡釋自己的道理、觀點和所知等等的輸出過程,其實恰恰相反,真正有效的溝通就是傾聽,是一個全神貫注的吸收過程。
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「你的道理、觀點和所知」是用來做的,行動就是最好的語言;而「溝通」則重在傾聽,是彼此了解和理解對方心靈深處所思所想最好的方式。
就像「引水而至,必先修渠」的道理一樣——挖好「溝」才能「通」。
傾聽,就是這樣一門溝通的藝術——人人都有被傾聽的渴望,而不是人人都希望被灌輸。
孩子,亦然。
清楚了上面這一事實,你自然會得出一個結論——
要想了解、發現和理解一個真實的孩子,不是你向孩子說了多少,而是你聽孩子說了多少。
可是,在現實生活中,往往是父母把自個兒活成了「話癆」,讓孩子學會了「閉嘴」。
比如,有的爹媽認為孩子說的話不就是「小兒科」的語言嗎,時不時還要我們糾正一下;有的父母會嫌孩子「一天那麼多不著調的廢話」;還有的乾脆就徹底忽視孩子的講述,就是不停地給孩子嘮叨這嘮叨那,還嫌孩子不夠懂事聽話。
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——
假設你很想向一個人傾訴,可是對方卻不怎麼聽你傾訴,還常常打斷你說活,指指點點告訴你應該這樣那樣的,你會有怎樣的感受?
如果當你傾訴的時候,對方總是與你促膝長談,很認真地聽你訴說一切,你又會是什麼感受?
前面那個故事中的植物學家之所以認為卡耐基是一個「鼓舞人心的人」和「有趣的談話高手」,就是因為卡耐基善於傾聽。
沒有傾聽或者對傾聽不屑一顧,就意味著剝奪了孩子講述的權利,臆斷孩子的表達,放棄了了解孩子的機會,將他拒之門外。
是否能蹲下身子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,是每一個家長的必修課,也是教育好孩子的必經之路。
這是因為,全情投入地仔細傾聽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愛、尊重和肯定;忽視傾聽則會讓孩子覺得你對孩子以及孩子認知能力的不信任、不懈和否定。
在這一過程中,你可以去詢問孩子有關這一話題的重要信息,但不要輕易做出判斷,或是對孩子講述的內容、想法和做法指手畫腳。
這就好比你正在跟一個你認為很重要的人談論你的想法,但是這個人在意的不是你怎麼想,而是他認為你應該知道什麼,應該怎麼做,繼而不停地告訴你。
溝通不是輸出和灌輸的過程,而是吸收和內化的過程。
沒有人不喜歡關愛、尊重和肯定,因此沒有人會不喜歡被傾聽。
孩子,就是如此。
對他們來說,父母耐心細緻地傾聽是一切好的教育的前奏。
不僅如此,傾聽還是培養孩子思維能力和專註能力的絕佳土壤。
說到傾聽對思維能力的培養,大家都好理解,畢竟語言既是一種思維加工輸出的過程,也是對思維本身的重新檢索和重塑。
沒有思維活動,自然就沒有語言,鼓勵孩子講述他們的所思所想就是鼓勵他們思考。
不僅如此,傾聽有助於提高孩子專註思考闡釋某一問題的習慣,父母還可以通過傾聽了解孩子專註力的方向,發現孩子專註的領域。
好的傾聽,也就意味著你的教育已經成功了一半。
那麼,身為父母又該如何傾聽孩子呢?
尊重是前提。尊重孩子談論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,不要隨意打斷孩子說話,耐心傾聽的過程就是尊重孩子。
放棄自以為是。不要總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,而且告訴孩子之後就認為孩子就該明白,該做到。
學會換位思考。聽到孩子的講述,不要總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來隨意評判,而是要推己及人站在孩子的立場的思考問題,不要著急表達自己和隨意做出評價性判斷。
多用啟發引導。當你和孩子討論一個問題時,用「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辦」,「為什麼這樣做」,……等啟發式的引導,遠比你直接給這個問題蓋棺定論要高明的多。
講到這裡,你將會怎樣面對孩子們給你的傾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