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前請點擊「關注」,每天2篇職場文章,陪你成長哦。
作者|蔡小雨 編輯|小博
關於寫作,我最大的疑慮不是如何做選題,如何斟詞酌句,而是擔心我的性格會成為寫作路上的絆腳石。
可能你會覺得奇怪,寫作跟性格有什麼關係呢?
看似是兩個不同的領域,可是集中到一個人身上,這二者之間不僅有關係,還有莫大的關係。
01我太內向了。老公對我的評價是:腦容量跟鴕鳥一樣大。鴕鳥,大家都懂的。
儘管這話不好聽,不過我得承認他說的是對的。我記不住人臉,也記不住人名,上次才見過的人,下次見面就忘得一乾二淨。就算好不容易記住了,下次相見時,也不知道該怎麼打招呼。
跟同事一起回家,坐在同一輛車上,我經常會為聊什麼話題而絞盡腦汁。有時,看見領導走在前面,為了避免跟領導打招呼的尷尬,我會故意放慢腳步,遠遠地跟在後面,避免相遇。
所以,如果你身邊有朋友遇見卻不打招呼,可能不是冷漠,只是內向。
就是我這麼一個內向的人,連跟人做朋友都難,還怎麼能從他人那兒得到有趣的、有價值的故事呢?
沒有故事,就沒有案例;沒有案例,也就沒有文章。一個內向的人,連文章都寫不出來,所以你說,寫作跟性格之間有沒有關係?
02TED有一期關於內向的演講,題目叫《內向性格的力量》。演講者蘇珊·凱恩畢業於哈佛法學院,曾經是華爾街的一名律師。
在演講中,蘇珊分享了自己去夏令營的故事。當她九歲時,第一次去參加夏令營,除了生活必需品,媽媽還在她的行李箱內塞滿了書,這在她看來,是天經地義的,因為對他們家來說,閱讀是接觸社會的另一種途徑。
夏令營開始後,蘇珊第一次拿起書,一個酷酷的女孩走過來問她:「你為什麼這麼安靜?」當她第二次終於有機會打開書時,她們的管理顧問走過來了,滿臉憂慮,跟她重複了「露營精神」的要點,並且強調大家都應該努力變得外向些。
於是,那個夏天,她再也沒有機會打開那些書。
在成長的路徑中,為了符合主流審美,蘇珊也一直努力讓自己變得「外向些」,或者,至少看起來外向些,因此她選擇了律師的工作,而不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作家。
漸漸地,她發現內向的人似乎不佔少數。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內向的。也就是說,每兩到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內向的。哪怕你自己是外向的,很可能你的妻子、你的同事、你的子女是一個內向者。
內向者的數量如此龐大,是不是有很多人跟她一樣,竭力否定自己,而想成為一個天然的外向者呢?帶著這個思考,她開始關注並研究內向的人,最終寫成了一本《內向性格的競爭力:發揮你的未來優勢》。
在演講中,蘇珊分析了「內向」和「害羞」的不同。害羞是對於社會評論的恐懼。內向更多的是,你怎樣對於刺激做出回應,包括來自社會的刺激。內向的人渴望大量的鼓舞和激勵。內向者精力最充足、最有能力的時候,是當他們存在於更安靜的、更低調的環境中。
在研究他人的過程中,蘇珊逐漸認識並接受了真實的自己,與自己達成了和解。
03在《內向性格的競爭力:發揮你的未來優勢》一書中,蘇珊改變了傳統的對於內向者的認知。
事實上,內向並不一定是社交恐懼。相較於傾向從外界尋求存在感的外向者,內向者更傾向於從內心世界找答案。內向者更容易專註於自身,更容易與孤獨相處,從孤獨和專註中獲取能量。
用一句簡單的話總結:外向的人喜歡向外探索,內向的人在向外探索時遇到阻力,於是更加傾向於向內探索,發現內心的力量。
大四時,我在一家雜誌社實習,當時,我的指導老師蘇老師就是一位內向者,他是一位讓我每次提起就肅然起敬的內向者。
蘇老師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,畢業後,卻從事的是跟本專業毫不相干的工作——機械銷售。做銷售之前,曾有朋友勸他:「你性格這麼內向,怎麼適合做銷售呢,還是別去了。」
儘管不被人看好,但蘇老師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。前兩年也確實如朋友所說,每個月工資不超過1600元。但經過前兩年的積累,第三年,工資開始翻倍增長,每個月穩定在8000左右,有時會更高。
還沒開始就被勸退,這事若放在我身上,接下來就該自我懷疑甚至直接放棄了。可蘇老師沒有,他不僅沒聽從朋友的勸阻,還在這家公司堅持了4年,直到後來轉行。
在日後的寫作中,他曾多次用這段經歷做寫作素材,並總結出一個道理:沒有適不適合,只有能不能堅持。
跟大多數內向者不一樣的是,蘇老師對自己的性格有清醒的認識,哪怕在人群中,他也不會刻意討好,只是做自己。
內向又怎樣?寧願內向的孤獨,也不願庸俗的逢迎。04歸根結底,內向只是一種性格,對性格感到自卑,完全沒必要。
舉個例子,你見過因為血型跟別人不一樣而自卑的嗎?既然不會因為血型而自卑,又何必因為性格而自卑呢?性格,也只是我們的組成部分而已。
回到前文寫作的話題。如果一個內向的人,不能有足夠的其他人的案例來支撐自己的文章,那麼他應該怎麼積累寫作素材呢?
第一,梳理自己。
「遇見小mi」創始人楊小米在寫作課中講過,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經歷才是天然的寫作素材,只要需要,隨時可以提取。對自己進行全面分析,梳理自己的成長線路,根據自己做成的事,輸出故事。
第二,內向者不擅長跟人打交道,不代表不需要跟人打交道。
在跟人交往中,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如何獲取寫作素材,而是如何成為朋友。這裡就要提到另一個要點——以誠相待。
《中庸》里說: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我當然不能保證以誠相待就一定能找到朋友,但朋友間一定要以誠相待。
第三,閱讀,通過他人的視角看世界。
常言道: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。書中還有我們想要的寫作技巧和寫作素材。
閱讀,不僅包括書本,還有電影、電視、新聞等等。從這些間接經驗中獲取寫作素材並不難,難的是如何將這些素材提煉總結,將他們用於合適的位置,這就需要在寫作中慢慢鍛煉。
第四,觀察。
沒有人是脫離社會而存在的,哪怕是每天去菜市場買菜,每天擠地鐵坐公交,每天帶孩子,只要我們用心觀察,也能找到令我們滿意的素材。
綜上,寫作失敗的原因可以有很多,但性格內向絕對不會是原因之一。
如果你要問我寫作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,可能我只會告訴你——放棄。只要你下定決心去寫作,並且一直堅持積累,就沒什麼能難倒你。
不會交朋友,躲著領導走路,內向的人,活該過不好一生嗎?
閱讀前請點擊「關注」,每天2篇職場文章,陪你成長哦。
作者|蔡小雨 編輯|小博
關於寫作,我最大的疑慮不是如何做選題,如何斟詞酌句,而是擔心我的性格會成為寫作路上的絆腳石。
可能你會覺得奇怪,寫作跟性格有什麼關係呢?
看似是兩個不同的領域,可是集中到一個人身上,這二者之間不僅有關係,還有莫大的關係。
01
我太內向了。老公對我的評價是:腦容量跟鴕鳥一樣大。鴕鳥,大家都懂的。
儘管這話不好聽,不過我得承認他說的是對的。我記不住人臉,也記不住人名,上次才見過的人,下次見面就忘得一乾二淨。就算好不容易記住了,下次相見時,也不知道該怎麼打招呼。
跟同事一起回家,坐在同一輛車上,我經常會為聊什麼話題而絞盡腦汁。有時,看見領導走在前面,為了避免跟領導打招呼的尷尬,我會故意放慢腳步,遠遠地跟在後面,避免相遇。
所以,如果你身邊有朋友遇見卻不打招呼,可能不是冷漠,只是內向。
就是我這麼一個內向的人,連跟人做朋友都難,還怎麼能從他人那兒得到有趣的、有價值的故事呢?
沒有故事,就沒有案例;沒有案例,也就沒有文章。一個內向的人,連文章都寫不出來,所以你說,寫作跟性格之間有沒有關係?
02
TED有一期關於內向的演講,題目叫《內向性格的力量》。演講者蘇珊·凱恩畢業於哈佛法學院,曾經是華爾街的一名律師。
在演講中,蘇珊分享了自己去夏令營的故事。當她九歲時,第一次去參加夏令營,除了生活必需品,媽媽還在她的行李箱內塞滿了書,這在她看來,是天經地義的,因為對他們家來說,閱讀是接觸社會的另一種途徑。
夏令營開始後,蘇珊第一次拿起書,一個酷酷的女孩走過來問她:「你為什麼這麼安靜?」當她第二次終於有機會打開書時,她們的管理顧問走過來了,滿臉憂慮,跟她重複了「露營精神」的要點,並且強調大家都應該努力變得外向些。
於是,那個夏天,她再也沒有機會打開那些書。
在成長的路徑中,為了符合主流審美,蘇珊也一直努力讓自己變得「外向些」,或者,至少看起來外向些,因此她選擇了律師的工作,而不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作家。
漸漸地,她發現內向的人似乎不佔少數。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內向的。也就是說,每兩到三個人中就有一個內向的。哪怕你自己是外向的,很可能你的妻子、你的同事、你的子女是一個內向者。
內向者的數量如此龐大,是不是有很多人跟她一樣,竭力否定自己,而想成為一個天然的外向者呢?帶著這個思考,她開始關注並研究內向的人,最終寫成了一本《內向性格的競爭力:發揮你的未來優勢》。
在演講中,蘇珊分析了「內向」和「害羞」的不同。害羞是對於社會評論的恐懼。內向更多的是,你怎樣對於刺激做出回應,包括來自社會的刺激。內向的人渴望大量的鼓舞和激勵。內向者精力最充足、最有能力的時候,是當他們存在於更安靜的、更低調的環境中。
在研究他人的過程中,蘇珊逐漸認識並接受了真實的自己,與自己達成了和解。
03
在《內向性格的競爭力:發揮你的未來優勢》一書中,蘇珊改變了傳統的對於內向者的認知。
事實上,內向並不一定是社交恐懼。相較於傾向從外界尋求存在感的外向者,內向者更傾向於從內心世界找答案。內向者更容易專註於自身,更容易與孤獨相處,從孤獨和專註中獲取能量。
用一句簡單的話總結:外向的人喜歡向外探索,內向的人在向外探索時遇到阻力,於是更加傾向於向內探索,發現內心的力量。
大四時,我在一家雜誌社實習,當時,我的指導老師蘇老師就是一位內向者,他是一位讓我每次提起就肅然起敬的內向者。
蘇老師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,畢業後,卻從事的是跟本專業毫不相干的工作——機械銷售。做銷售之前,曾有朋友勸他:「你性格這麼內向,怎麼適合做銷售呢,還是別去了。」
儘管不被人看好,但蘇老師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。前兩年也確實如朋友所說,每個月工資不超過1600元。但經過前兩年的積累,第三年,工資開始翻倍增長,每個月穩定在8000左右,有時會更高。
還沒開始就被勸退,這事若放在我身上,接下來就該自我懷疑甚至直接放棄了。可蘇老師沒有,他不僅沒聽從朋友的勸阻,還在這家公司堅持了4年,直到後來轉行。
在日後的寫作中,他曾多次用這段經歷做寫作素材,並總結出一個道理:沒有適不適合,只有能不能堅持。
跟大多數內向者不一樣的是,蘇老師對自己的性格有清醒的認識,哪怕在人群中,他也不會刻意討好,只是做自己。
內向又怎樣?寧願內向的孤獨,也不願庸俗的逢迎。
04
歸根結底,內向只是一種性格,對性格感到自卑,完全沒必要。
舉個例子,你見過因為血型跟別人不一樣而自卑的嗎?既然不會因為血型而自卑,又何必因為性格而自卑呢?性格,也只是我們的組成部分而已。
回到前文寫作的話題。如果一個內向的人,不能有足夠的其他人的案例來支撐自己的文章,那麼他應該怎麼積累寫作素材呢?
第一,梳理自己。
「遇見小mi」創始人楊小米在寫作課中講過,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經歷才是天然的寫作素材,只要需要,隨時可以提取。對自己進行全面分析,梳理自己的成長線路,根據自己做成的事,輸出故事。
第二,內向者不擅長跟人打交道,不代表不需要跟人打交道。
在跟人交往中,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如何獲取寫作素材,而是如何成為朋友。這裡就要提到另一個要點——以誠相待。
《中庸》里說: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我當然不能保證以誠相待就一定能找到朋友,但朋友間一定要以誠相待。
第三,閱讀,通過他人的視角看世界。
常言道: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。書中還有我們想要的寫作技巧和寫作素材。
閱讀,不僅包括書本,還有電影、電視、新聞等等。從這些間接經驗中獲取寫作素材並不難,難的是如何將這些素材提煉總結,將他們用於合適的位置,這就需要在寫作中慢慢鍛煉。
第四,觀察。
沒有人是脫離社會而存在的,哪怕是每天去菜市場買菜,每天擠地鐵坐公交,每天帶孩子,只要我們用心觀察,也能找到令我們滿意的素材。
綜上,寫作失敗的原因可以有很多,但性格內向絕對不會是原因之一。
如果你要問我寫作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,可能我只會告訴你——放棄。只要你下定決心去寫作,並且一直堅持積累,就沒什麼能難倒你。